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废除户籍制度

 

一纸户口簿,几把辛酸泪。海口与海南保亭县之间单程250多公立,为了给孩子上户口,一年内,农民工老李拖家带口去妻子户籍所在地凡9次,花费近万元。其中前8次,派出所工作人员总有新的理由让老李一家铩羽而归。201481,第9次终于搞定,不过这恐怕得归功于记者对第8次的跟进采访。

老李一家给孩子上户口的成本不菲,包括直接花费近万元+夫妇两人损失的务工收入。他们的遭遇不是小概率事件。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可以想见,这些人办理计生证明、给孩子上户口与补办身份证等要付出何等的代价。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成本是惊人的财富浪费。

想不通为何要用纳税人的钱维护一个专门给纳税人设卡的制度。户籍制度的本质是身份制度,城里人的子女还是城里人,农民的子女还是农民,各从其类,强制继承。中国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是一面,“从身份到契约”是另一面,前者指向经济自由,后者指向个人自由。但两者其实是一回事。所谓个人自由,无非是个人享有自主使用自身人力资源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已被经济自由所涵盖。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列为户籍改革的基本原则,这一条就是迁徙自由,是个人自由与经济自由的核心构件。但毋庸讳言,要实现迁徙自由,必须清除两个藩篱。

其一是理念上的藩篱。对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路径,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主张搞就地城镇化、有序城镇化,要让农民在本地的镇与县城落户。另一种是要求尊重自发城市化,国民只要在一个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或有生存能力,就应该是这个城市的市民。诚如纽约人不是有纽约血统的人,而是生活工作在纽约从而享有纽约市民权的人。

自发城市化有两个基本规律。(1)人口从内地向沿海迁移,而且是向区位更优或有深水港的沿海城市聚集。中国最发达的地方是东南沿海的长三角与珠三角。美国最发达的地方是环大西洋与环太平洋带。(2)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城镇、中小城市。日本与美国2012年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区的人口比重分别为51% 48%,同比净增1个百分点。说明即使被视为完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仍在大城市化。

许多人一说大城市,就想到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但大城市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高,这就为更细致、更专业化的分工提供了可能。大城市的职业门类不胜枚举,小镇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差别就在于前者有高度密集的需求。大城市的这一特点还给那些志存高远的青年提供了梦想的空间,小镇根本就提供不了。人是需要梦想的。

许多农民工工作生活在沿海,工作生活在大城市,所在地给不给这些人市民权?是尊重城市化的规律,尊重这些人自主定居意愿,还是做徒劳无益的努力,以控制大城市规模为名,想把这些人赶回老家的小镇?其实,长三角与珠三角容纳一半中国人口又有什么问题呢?

其二是利益上的藩篱。目前大城市市民权难以放开,还有一个利益问题。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的户口值钱,是因为其附着的福利与管制值钱,包括但不限于:(1)一线城市北京与上海的考生有高校招录特权;(2)大城市更多更优质的公立教育资源;(3)大统筹、本地化医疗与养老保险,大城市市民能享受最好的相关福利。(3)城市推出的保障房,户籍居民才有购买资格;(5)城市商品住房限购,歧视非户籍居民。

怎么解决,无非两种方法。一种把上述福利向全部常住人口覆盖,但这样覆盖,势必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谁出钱是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是一个问题,现在户籍居民的福利被摊薄是一个问题,土客冲突与平权运动又是一个问题。2012年,上海占特海事件,一方保特权,一方争特权,已显出平权运动的苗头。

一种把上述福利从户籍中剥离出来:(1)部属高校不再搞按地区分配招生名额,改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2)政府改变补贴教育的方式,由补贴学校与老师改为通过学券的方式补贴学生;(3)把大统筹的医疗与养老保险改为新加坡式的个人账户积累模式;(4)保障房只搞公租房,只保居住,不给产权;(5)取消反市场的限购措施。一旦完成剥离,户口就不值钱了,户籍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是的,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质上或法律上废除户籍制度。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以身份证为核心的身份识别与居住登记制度,应该是更基础的制度建设,完全可以代替户籍满足任何管理上与统计上的需要。

总之,废除户籍制度,让每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平等自由呼吸,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话题:



0

推荐

陈斌

陈斌

13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南方周末评论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