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金融资本呼风唤雨的时代来了

 

 

 还能安静地度过年末吗?宝能系以凶悍凌厉的手法,貌似在向万科控制权的圣杯发起总攻,让万科董事长王石很忙很急。有网友刻薄地调侃王石索性全职去过“红袖添香、吃红烧肉”的好日子得了。不厚道。试想万科当年股改时王石要是没有放弃股权,恐没有今日之事。

情势与舆论对王石都不是很有利。王石表态“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称其“信用不够、能力不够、运作激进、不守规则”。有人挖苦道:都已经出来卖(上市)了,还挑剔哪个客人的钱干净,哪个客人的钱不干净。不过,高管团队对新的实际控制人不适应、不感冒,撂下话来,说“你最好别来,你来我就走人”,也是当然的权利。

首先必须明确:虽然“门口的野蛮人”“敌意收购”听起来不是好词,但也不过是用钱在市场上购买股权而已,股权即产权。包括金融资本内在的各类资本,在资本市场上发起并购,像鲇鱼一样把死水搅动起来,有利于提高市场活力。

颇有一些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高管团队手里。这些公司的高管当惯了土皇帝,很害怕公司控制权易手。光鲜华丽的财务报表之下,可能满是虱子。一个离任审计,可能会让这些虱子现形。保不准费用支出里包含着高管老婆的爱马仕或给小姨子用的iPad呢。在这个意义上,公司换控制人,让土皇帝出局,有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另一种情况是:像万科这样的公司,创业兼高管团队对公司倾注了感情,不忍心看到自己养大的孩子被别人抱走,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收购者不是活雷锋,是要赚钱的。得到公司控制权后,将公司大卸八块后卖掉,或用各种手法把公司掏空,也都是有可能的。这样的公司,高管要么不要随便套现“改善生活”,要么用特殊的股权结构让控制权永不易手。

但是,必须有一个大大的“但是”。充当“野蛮人”角色的,财大气粗的一般人或一般公司OK,本来就有凶悍基因并以此为业的投资银行或某些基金也OK,但是本来应该有保守稳健基因的保险公司发起或参与“敌意收购”真的OK吗?如果保险公司可以拿投保人的浮存金像投行一样杀伐,那商业银行是否也可以拿储户的钱这么做呢?

宝能系控股的前海人寿,2012年才开业,短短三年资产就过千亿。据保监会披露,前海人寿20151-10月原保费收入为136.45亿,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则高达481.5亿。前海人寿的201511月万能险结算利率公告显示,目前共有36款万能险在售,其中25款万能险年利率超过6.00%,最高达7.45%,仅有1款低于5.00%

这么高的结算利率,对一部分有“风险意识”的中国大妈挺有吸引力的:钱放银行利率太低,年回报百分之几十的P2P又长得很像庞氏骗局。

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色是险资凶猛,保险公司用客户的浮存金拿下一个又一个公司的控制权,甚至有吃下商业银行的惊人案例,让许多人感叹“吃相难看”。这其中有多少是中国大妈的钱?想象一幅画面:中国大妈凑钱参与拿下万科,拿下商业银行,这画面美得让人不敢看。拿别人的钱办成自己的事,那才是金融大鳄。

金融资本呼风唤雨的时代来了。有人欢呼,有人犹疑。在这里奉上一句盛世箴言:金融分业,国本坚固。

美国向来有金融分业与金融混业两条路线之争。所谓金融分业,就是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保险等主要金融门类之间建立防火墙,就像一艘大船有许多隔水舱一样,就像传统民居房子与房子之间有马头墙一样。这样,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甚至一个金融门类出现行业危机,也不至于升级为金融与经济的系统性危机。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有房贷次级债引爆的金融全行业系统性危机,金融混业难辞其咎的,这在金融分业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金融门类之间还有一些防火墙,例如商业银行不能投资股权。但另一方面,全牌照或近乎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悄无声息地一个一个出现,等到升堂入室了大家才如梦初醒,这等于实质性地走向拆除防火墙,走向金融混业。当然,利益集团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做大做强”“提升金融效率”之类,但金融是两面的:使用杠杆+控制风险,尤其是是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混业是走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归路。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金融创新,而是回归金融本质。保险就应该是保险,产品理应只有纯消费型保险,什么分红险、万能险,那是在保险功能上加了投资功能,那是保险公司干了投行或基金的活。这样的话,凭什么投行与基金不能卖保险?

现在中国也只有商业银行的手脚被困住了。要是商业银行没有被困住手脚的话,支付宝与余额宝做大的机会很渺茫。要是商业银行也可以用储户的钱干投行的事,险资哪有机会吞下一家商业银行,应该会是商业银行吞并保险公司吧?

如果不想让商业银行这么做,也没有道理让保险公司这么做。为了中国的金融、经济与社会稳定,为了中国国本坚固,不希望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控在几家全牌照的金控帝国手里。

 

话题:



0

推荐

陈斌

陈斌

13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南方周末评论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