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们对整十整百的嗜好是超越文化的,算普世价值吧?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亦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周年。1914728,为了给被刺皇储“讨回公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席卷欧洲的大战开始了。1894725,为了独霸朝鲜,日本军舰在朝鲜丰岛海面对中国军舰不宣而战,改变中日国运的战争开始了。

洋人看重整百;传统中国干支纪年,看重60及其倍数。对这两场战争,各种纪念与反思将纷至沓来。本文也应个卯。以谈一战为主,附带提一下甲午战争,谁让一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呢?

该从一战中反思什么?可以反思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新崛起大国德国对国际秩序的挑战,民族主义与一战爆发,国际秩序崩溃与极端民粹主义的兴起……这些话题均有现实意义。不过这里只想谈论更高大上的“永久和平”。称之为人类梦、地球梦不为过。

1795年,康德写下了一本小册子《论永久和平》,追问“永久和平如何可能”。康德认为,实现永久和平,有三个条件,首要条件为: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是共和制(Republican)的。 请注意,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其一,以权力政治的视角来解析。一战的交战方为协约国与同盟国。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来的欧洲,是一个多极格局,常见的外交游戏是玩均势,英国的长期策略是“谁强削谁”。不过多级依赖于微妙的平衡,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在19世纪下半叶就逐渐向两极收敛,英法俄成了协约国;德奥成了同盟国。两极一成,全面战争的几率就大了。以此观之,“一战是帝国主义狗咬狗”也有道理。

把这个逻辑推到尽,似乎是说:单极才稳定,才有“永久和平”。反诘马上就来了:谁来当单极的霸主国呢?为了争夺霸主国地位会不会发生战争呢?一旦决出了霸主国,就永远没有觊觎者与挑战者了?甲午战争,何尝不是起于日本企图挑战中国的东亚霸主国地位呢?

无庸否认,只要丛林法则主导国际秩序,任何极都不具有长期的不稳定性。单极要有稳定性,这个“极”就不应该是任何具体国家,而应该指代一套超越丛林法则的抽象制度。这个观点与康德的共和和平论是同构的。

其二,以共和和平论的视角来解析。共和和平论的一个推论是:共和制国家之间不打仗(或打战概率极低),战争主要在专制国家之间或共和制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发生。看一战的协约国主要国家,英国是君主立宪(虚君共和),法国是代议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后期参战的美国也是共和制,俄国是君主专制。再看同盟国主要国家,德国与奥匈均是有宪法的君主专制,奥斯曼土耳其是君主专制。可见,两个交战集团的政制与上述推论是高度符合的。康德理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不是盖的。

不过,对上述推论的理解不能庸俗化。有一种观点说,一战是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共和制对专制的胜利;甲午战争是日本战胜中国,是君主立宪对君主专制的胜利。似乎一实行共和制,立马就战无不胜了。其实,一战如果没有美国后期参战,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即使由于美国参战,协约国最终胜了,也是惨胜,协约国军队死、伤与失踪人数均高于同盟国。

共和和平论应理解为:共和制与和平是高度正相关的。地球上共和制国家越多、人口与经济产出比例越高,战争风险也就越低、永久和平的几率也就越高。在这个意义上,一战的参战国大多数为专制国不是偶然的。

什么是共和制?共和不是没有君主,君主立宪也是共和。共和也不是民主。有宪法不一定是共和。国号中有“共和”不一定是共和。共和不神秘,不过是法治与依宪治国而已。法治与依宪治国是一回事。法治是法律的统治,宪法是最高位阶的法律,法治当然也是宪法的统治。说要法治而不要依宪治国,好比说要番茄不要西红柿,是根本不知法治为何物。

法治与依宪治国有利于和平,原因在于:一是法治本身意味着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自然也内蕴着对政府战争权力的限制。二是法治的基石是私有产权与市场经济,贸易是帕累托改进,是双赢,在效率上优于零和负和的战争与掠夺,自由经济、自由企业与自由贸易的壮大意味着市场法则对丛林法则的替代。三是共和制的自由国家的联合是国际秩序之锚,这是基于原则与利益的联合,比仅仅基于利益的联合强大得多。

所以,共和和平论不过是说:生产与贸易比掠夺好,私产与市场经济比统制经济好,法治与依宪治国比绝对君主制及其变种好,商业逻辑比丛林法则好。前者有利于和平,后者不利于和平。这不正是人类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出的血泪教训吗?

当下的世界并不太平,东乌克兰与西太平洋,也游荡着战争幽灵。不过同是从非洲那一群猴子进化出来的人类,应该有智慧以共赢的方式解决自身的利益分歧,让永久和平的人类梦、地球梦早日大行于这个星球。

话题:



0

推荐

陈斌

陈斌

13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南方周末评论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