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市何必分三六九等

 

真实世界才是当仁不让的幽默大师。2014620日午后,厦门板块个股蓦地直线拉升,多只股票涨幅超过4%,厦门港务涨停。“重大利好”系一个传言,称呼声较高的深圳、武汉、大连与西安等已遭淘汰,中央决定将厦门将升格为第五个直辖市,接下来就等全国人大批准了。事后有专家出来辟谣,但说好的500转要收快递呢?

我国有一大特色,就是民间政治家特别多。打开搜索引擎,键入“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或“XX(城市)_直辖市 ”,出来的条目一般为百万数量级。前者有什么50省、60省方案啦,还配有精心炮制的粗糙地图,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样。后者陷入传闻的城市不下于10个,个个都有鼻子有眼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能想象得出:某个心忧天下的民间政治家,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奋力地敲击着台式机键盘。于是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具体方案”或“XX城市直辖市方案”之类的高大上,就新鲜出炉啦。真是太励志了。

不过,这种屌丝共襄盛举的景象,也折射出真问题。其一,中国行政区划是行政权力主导型的。这话有毛病啊,都叫“行政区划”了,能不行政权力主导吗?那就叫区划吧。根据宪法,地方区划为省县乡三级,但事实上是四级: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与乡镇。一级管一级,树杈型的结构。树长枝,枝长杈,杈长小杈,小杈长叶。离开了树,枝杈就活不了;离开了枝杈,叶就活不了。

其二,这种树杈型区划,对城市治理,界面不友好:本为市场产物的市/镇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就市/镇的“行政区划级别”而言,内地有直辖市(省级),有地级市,有县级市,有镇。不要小看镇,珠三角的一个镇往往比内地的县级市还要繁荣呢。城市跨越了行政区划的所有四个级别,够有特色吧?

就市/镇的“行政级别”而言,内地有直辖市(省级),地级市又分出副省级市、较大的市与一般地级市,县级市又分出省直管的县级市(副厅级)与一般县级市,镇又分出“镇级市”与一般镇,总共八级。所谓城市的行政级别,被定义为城市主要领导如市长享受的行政级别,据此同城市的行政区划级别区分开来。但无庸否认,这令城市被进一步分成了更多的等级。例如,成为较大的市就有地方立法权。

厦门已然是副省级市,但当地官民都乐见自己的城市更上一层楼。在行政主导的治理架构下,行政级别太重要了。天津已然是直辖市了,但还在申请“国家行政副中心”,行政权力指挥棒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可见,在行政权力主导的树杈型区划下,市/镇被分成了四等八等,如此产生一系列的后果,这里稍举一二。

1)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中央部委统一分配,分配的原则是按照城市的行政级别与户籍人口等存量指标。这就造成了内地行政等级高、但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分到的指标更多,沿海行政等级低、但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分到的指标更少。与从内地向沿海的人力资源大流动趋势背道而驰。进而造出“冰火两重天”的奇观:一面是内地城市鬼城遍地,一面是沿海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飞涨。为什么不能让市场决定每个城市的边界呢?

2)一管到底的另一面是一兜到底。就地方债而言,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承担了隐性的兜底责任。正因为如此,现行法律禁止地方举债,但禁不止地方通过融资平台等暗渡陈仓。目前,地方债已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有鉴于此,上面决定容许地方明修栈道。不过20146月中国首个自发自还地方债招标,得到的评级是AAA,中标利率堪比国债,显然市场判定中央会兜底。如何才能让每个地方/城市政府自负其责呢?

城市的发生逻辑,是有人才有市,有市才有城,而不是反过来。以某一个时间节点城市的大小决定其行政等级就把城市固化了。有些城市还要扩张,有些城市在衰落,也会出现新的城市,温州龙港就是农民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自发城市化。城市治理架构要有对市场趋势的适应性与相应的灵活性。

一个城市(Municipality),可以通过受权或民意机构决定的方式成为“城市公司”(Municipal Corporation)。有地方税,可以财政收入为抵押发行市政债。这样的城市实质上是有限公司,可以破产。省级或中央政府与城市政府之间有了防火墙,不再为其兜底。

这是与自发城市化相适应的城市自治架构。由此,城市有大小之别,有盛衰之别,有治理优劣之别,但就没有行政等级上的三六九等,因为大家都是自治体。每个城市自负其责:举债市场化,法治与公共治理昌明的城市,可以很低的利率发行市政债,市政债收益率成为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客观可比指标;公务员市场化,经济不景了,财政收入下降了,公务员一样面临被裁员的风险。这样的城市还需要行政等级吗?

话题:



0

推荐

陈斌

陈斌

13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南方周末评论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