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高考改革就应该向学术标准回归

高考改革的讨论由来已久,想必大家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不过,这一次狼真的要来了。一是有媒体报道,“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语文、数学在新高考里,份量加重;2017年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转为社会化考试。

事实是,顾明远乃是名誉会长与前任会长。他本人出来说被误读了,不能叫“英语退出高考”,只是“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并以多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计分”。只要有大学招录还看英语,英语就不至沦为打酱油的副科。这澄清不能说是纯粹在玩文字游戏。

二是在舆论多年呼吁之下(包括2012510南方周末方舟评论《取消升学加分,结束疯狂拼爹》),各地日前相续出台执行“高考加分新政”的具体政策,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与体育竞赛等竞赛类加分遭到大幅度削减。

不过,公众似乎对改革顺序有看法,例如,三好学生与优秀干部及思想品德与见义勇为等加分,要么是更加主观、自由裁量余地更大,要么是有鼓励未成年人以身犯险之嫌,要裁汰也得先裁汰这些加分项目。只要取消所有加分项目是大方向,谁先谁后就不是大问题吧?

把上述动向结合起来并善意理解,高考改革向学术标准回归是大概率事件。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专业学术人才。此话怎讲?例如你上大学读物理专业,那学校的整个理论与实验课程设置,不是为了把你培训成一个懂物理学知识的人,而是为了教育成一个有物理学科研能力、拓展物理学知识边疆的人,简单说,就是要让你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不过,不是所有学物理的人都会选择物理学家职业,你大学时学的物理也不见得工作中有多大用,其他专业也类似,那为什么大家还要争相上名校接受成为“某某学家”的训练呢?

这就引出大学的另一项功能:对智力能力的排序与对人才的遴选。世界500强外企为什么喜欢招募一流名校的学生,对专业反而不是那么看重?那是因为能够进入这些大学并顺利毕业甚至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别跟我讲高分低能,那是例外,统计学上,高分与高能是高度正相关的。企业识别人才有成本,你拍出一张名校文凭胜过千言万语。

大学的这两项功能,反过来决定了大学入学考试内容一定是以学术标准为依归的,并且在内容难度上让考生分数有足够的波动率(标准差)。说到底,就是通过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建模与计算能力对考生进行排序。

美国的高考SAT全称“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AT1考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数学与作文,这是所有学校都需要的成绩;SAT2是物理、化学与生物等具体学科的考试,这就看你申请学校与院系的要求了。SAT可以考多次,可以选出得分最高的一次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避免一考定终生。

根据顾明远的披露,即将推出的英语社会化考试,类似于没有的SAT2。由于绝大部分科学文献都是英文的,有理由相信届时大部分大学与院系对英语能力还是有要求的,从而大部分考生还是会选考英语,英语在中学阶段被边缘化的概率很小。

英语高考这样改很好,问题是,包括语文与数学在内的统一高考是否也这样改呢?对于一个所有考生必须参加的统一高考而言,(1)完全没有必要文理分科;(2)历史、物理、化学与生物与具体文理学科也应该像英语那样,考生选考;(3)统一高考有语文与数学也就够了,没有英语也正常,就像美国SAT1没有汉语一样。

这样的统一高考,在考试内容上也应该向考核学术能力回归。例如语文就不能以考记忆力为主,应该以考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尤其是作文,不能把类比、引用名人名言及正着说一遍、反着再说一遍等视为有效论证,应该知道怎么鉴别正反两方面论点的证据效力,知道怎么周密推理。这就对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统一高考不加分也不难理解。既然统一高考与美国SAT都是对学术能力的评估考核。一个考生以前做了好事怎么能加20分加到学术成绩上去呢?学术与德性是相互独立的,好比长度与质量不能相加一样,就算你做再多的好事也不能提升你的学术能力。让学术归学术、德性归德性就好了。

不过,大学喜欢学霸,这样大学才能建立学术声誉;但大学也喜欢招一些特长学生,这样大学才会有额外的吸引力。所以,即使高考不加分,真有特长的学生亦能找到通往大学的路,素质教育亦有足赤的成色,否则加分就可以作伪与拼爹,真有特长的人如何拼得过关系与权力?

    一言以蔽之,高考改革向学术标准回归是捋顺所有死结的关键,从而实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与“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让中国大学快速现代化。

话题:



0

推荐

陈斌

陈斌

137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南方周末评论部

文章